吴天明和他的“三学期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06浏览次数:2376

任何层面上的改革和探索都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会面临很多质疑和困境。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固化的中国高校,革新现有的教育模式的确需要非凡的勇气。

2003年,我院新闻系革新传统的全年分两个学期的教学安排,推出“第三学期”,将暑期作为第三个学期,安排大一的100多名学生进入媒体实习,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湖北省甚至全国的高等教育界都算得上是大思路、大手笔。更何况,“三学期制”先后在国内数家高校实施,但均未能修成正果。

“大一学生实习会什么?更何况是三本院校的学生?”

“这么多学生实习怎么安排和管理?”

“把这么小的孩子推向复杂的社会,孩子的安全谁负责?”

“暑假不能好好休息,学生不想去怎么办?”

……

带着这些疑问,很多媒体蜂拥而来,他们想知道,“第三学期”能够坚持多久,并且是否能够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媒体人。

时任新闻专业导师的吴天明教授没有给记者们采访的机会,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说大话是不负责任的,若干年后,事实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紧盯人才市场  紧盯兄弟高校

“三学期制”当然不是吴天明空想出来的。

2003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后首批大学生毕业的高峰时期,当年6月下旬,国家教育部发言人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50%左右,全国仍有100万毕业生未落实工作。

2003年也是学院刚刚起步的困难时期,条件差、师资弱、生源少、社会认可度低。

也正是这一年,有着30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吴天明教授,受聘来到学院担任新闻学专业导师。“条件差不在乎,只要能按照我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就行。”

对于这所以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新学校,吴天明很有信心,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设计的平台大施拳脚,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和想法付诸于实践。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办学就要紧盯人才市场和兄弟高校”,吴天明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特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是媒体,对招来就能用的大学生需求量很大。在高校工作了几十年的他更意识到,高校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传统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就业市场。

正是凭着这样的想法,吴天明在经过充分的考虑和论证后,决定推出“三学期制”,并确定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小媒体、准媒体、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输送人才。

 

                   学生无优劣  教育是关键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刚来学校时,吴天明听得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抱怨。

常常在班车上,吴天明听到一些外校的代课教师把学生批评得一无是处。

这是吴天明最痛心的时候。

他接触到这些学生的时候,不仅没有抱怨,而是更添了一份为人师者甚至近乎父亲的责任。

“学生们都是需要不断鼓励的,他们也有很多特长和优点,培育得当一样也能成才”,吴天明看到这群蹦蹦跳跳的学生们,心里满怀着期望。

他的“三学期制”试验也是从这第一届学生开始。

那年夏天,刚刚结束期末考试的学生们都期待着放暑假回家休息。吴天明却把学生们集中在一起开实习布置会。“我们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不同,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在暑假参加实习。”当吴天明给学生们布置实习任务时,偌大的阶梯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口哨声、起哄声、拍桌子声此起彼伏。“一本学校的学生也不会在大一参加实习”、“我们什么也不会怎么实习”、“我没地方实习怎么办”……学生们显然不买他的账。

一刻钟之后,喧闹归于平静。吴天明站在讲台上,泰然自若,他问学生们:“你们没有一本学校的光环,也没有真本事,将来拿什么跟人家竞争?”看到学生们没有回答,他耐心地给学生们做思想工作,“能力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不会写稿子就是帮记者老师拎包也是实习啊,两个月下来,保证你能学到有用的东西”。他还当场承诺,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他来负责解决。

为了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新闻系先后推出了《新闻专业第三学期学分考核标准》、《新闻系学生学业成绩动态管理办法》,将学生实习成果纳入学分和学业成绩考核。

就是这一次实习,新闻系100多名大一学生在各个媒体上发表了1000多篇作品。这仅仅只是开始,看到自己发表的作品,新闻系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越来越多新闻系的学生在暑期涌向各个媒体单位,越来越多的作品被发表,其中不乏在国家级媒体上独立完成的优秀作品。

05级学生陈博威大二暑期在人民日报实习时,无意中了解到了优秀民警刘继平帮罪犯抚养女儿的感人事迹,他决定单独采访。但是在采访中,他遭到了数次拒绝,他决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去找刘继平,终于用自己的执着和决心感动了对方,写出了题为《刘继平:执法如山  情义无价》的优秀通讯,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的重要版面上,这篇作品还被评为湖北优秀通讯员新闻作品一等奖、湖北新闻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对于一名大二的专科学生来说,能在中央级媒体上独立发表2000多字的人物通讯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陈博威做到了。毕业以后,陈博威还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努力,考取了武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在学校,陈博威是个典型,但是和其他高校新闻系学生比起来,这里的学生个个都是典型。

随着“三学期制”的日益成熟,2009年6月,“三学期制”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将传统的两个学期拆分为三个学期,前两个学期用于校内教学,每学期17周,共34周。将校内教学缩减的6周与暑假7周整合为13周,称之为“第三学期”,用于校外实践教学。“第三学期”成为有计划、有任务、有指导、有考核、有成绩记载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学期。

新闻系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系制定并完善了《第三学期教学计划》、《第三学期学分计算登记管理办法》、《学生学业成绩动态管理办法》,以及《专业实习教研室教师工作量核算办法》、《文法系教师第三学期工作量核算办法》等。

 没有真本事 ,拿宇宙大学文凭都没有用

第一年,新闻系学生发表作品1000多篇。

第二年,发表2000多篇。

第三年,发表4000多篇。

到了2010年,发表的作品已经突破了100000大关,其中32篇获得省市新闻一、

二、三等奖。

“这就是我们专业财富秘笈和学生找工作的资本。”该系新闻学教研室李未熟老师骄傲地表示。

“没有真本事,拿宇宙大学文凭都没有用。”吴天明常常这样告诫学生。

在吴天明看来,学生只有早一点熟悉情况,早一点进入工作人员的角色,早一点获得激励,才能早一点历练出真本事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生真正地努力起来了。

张小虎,一位来自襄樊农村的男生,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摆弄他的一个二手照相机,有事没事喜欢在学校拍些风景、人物照。有一次,他看到了一场严重的车祸。他马上给吴天明老师打电话,告知此事。没想到,吴天明鼓励学生说:“你把他拍下来,把车祸的情况也写下来,署上自己的名字,投到湖北日报去。”这样,张小虎的第一篇作品在湖北日报发表了。拿到报纸,他兴奋不已,用稿费买了几十份报纸,分送给他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们。此后的张小虎,一发不可收拾,对新闻的热爱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停也停不下来。他开始热衷于写新闻,拍新闻,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毕业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张小虎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襄樊日报,不到3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广告部主任的位置,购买了新房。结婚时,特地邀请吴天明这位“嘉宾”做他的主婚人。

余宽宏,一位来自大别山山村的男生,多次在不同媒体实习,屡屡被评为“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处处留心、爱好思考的他,通过在不同媒体的锻炼,对武汉市各报媒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有了比较深的体会,2005年,他通过调研,在吴天明的指导下,写成了科研论文《武汉报业同质化的现状、利弊与对策》。这篇论文最后获得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研作品竞赛二等奖。大四的时候,余宽宏加盟了刚刚创建的荆楚网,仅一年时间就出了不少优秀作品,获得“2007年湖北网络新闻奖三等奖”、“2008年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等荣誉。如今的他,已经成长为该网站的资深记者、评论员。

游云,一名专科生,毕业后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动手能力,击败诸多本科生被湖北电视台破格录取,一年时间就成了台里的业务骨干。

……

在新闻系,这样的优秀学生不胜枚举。事实上,他们入校时的基础比一本、二本的学生要差很多,但是他们经过3年或4年的学习,最终成长为合格的媒体人。   

正如余宽宏在给学弟学妹介绍经验时所说,社会实践和求职这两件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过好实践实习关是成功唯一的捷径。

                  困难常有  希望常在

“三学期制”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也遇到不少波折。

首先是一些学生对最初的“三学期制”行为学分管理制度不认同。

一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因为打算考研深造,不愿意频繁地参加实习,但是不实习又没有相应的学分和学业成绩,就向系里提意见,希望系里考虑对他们采取特殊的学分管理办法。

吴天明陷入了深思之中。

他考虑到,人才的培养是多元化的,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不能仅仅用媒体实习作品这条硬杠杠来给他们加学分,界定学业成绩,而是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和舞台。

经过反复权衡,他决定对这些学生实行特殊的学分和学业成绩管理办法。对有科研成果的或者考研成绩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可破例少参加媒体实习甚至一次媒体实习也不参加,凭借科研成果和考研成绩加分,并据此调整了相关的加分办法和管理制度。

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近年来,新闻与广告专业学生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2篇荣获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荣获三等奖。

王羽,新闻专业04级学生,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她写的《独立调查人与网络舆论监督》、《论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两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二、三等奖,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其次是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

随着各高校新闻系学生的增多,武汉地区媒体接纳实习生的数量有限,我院新闻系向媒体推介实习生的难度也日渐增大。

有媒体记者形象地描述:“一到6月份,你们的学生就像蝗虫一样地涌进来,我们怎么接纳得了,何况武汉市有这么多高校新闻系的学生要参加实习。”

吴天明只得转移战线,向外地积极扩建实习基地,通过与已在媒体就业的学生联络,将实习基地扩建到了北京、贵阳、成都等地。8年来,已经建成实习基地46个,其中校外媒体44个,校内媒体2个,每次假期可以容纳200余人实习。这为学生们的实习解决了后顾之忧。

 探索无止境,要有长远眼光

2010年,是新闻系迎来丰硕成果的一年。

2月份,新闻学专业以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和突出的教学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审核,被列为湖北省独立学院首批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的立项建设项目。

5月份,新闻系与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荆楚网合作,共同创办“民意调查研究所”和《网络新舆情》杂志,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这一年,法学系并入新闻系,成立文法系,在吴天明的倡议下,法学专业也开始试水“三学期制”,初步取得了成效。

这标志着,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三学期制”不仅没有失败,而且日益成熟。

 “天道酬勤,我们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吴天明不由感叹:“我们系实行的‘三学期制’,在社会各界的争议中,终于得到了省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支持。”

然而,吴天明清醒地认识到,探索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当今社会,新兴媒体方兴未艾,千变万化,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天明告诉记者,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经常进行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不断适应人才市场对学生的需求,近年新闻学专业就增加了《平面组版实训》和《新闻综合实务》等实践课程,该专业教师还结合实践教学撰写了《通讯员实务》和《商业博客营销与写作》,这些都将被用于专业教学。

“办学要着眼于长远,今后网络媒体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天明告诉记者,新闻学专业将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开设相应的课程,以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

     转眼间,吴天明已经在学院工作了9年,这9年给他增添的不仅仅是白发、皱纹,更增添了令他终生难忘的记忆。

常常在工作之余,吴天明一次次地回想起在这所年轻的学校里遇到的可爱的孩子们,想起自己曾在孩子们进校时候作出的承诺:“要把新闻系办成中国高校最棒的新闻系之一,要给你们正式出版《获奖新闻作品选》、《新闻传播学论文选》,以永远记录你们的荣耀”。如今,吴天明正和文法系的教师们一起,为践行这些承诺付出更多的努力,包括他的那颗爱心。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