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四个对接 五大课堂 三大工程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20浏览次数:1595



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狄奥)2014年,伴随着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政策的提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悄然来临。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在2002年创建之始就提出要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15年里,学校各届校领导班子敏锐抢抓机遇,科学果断决策,完成学校的选址和新校园建设、转设与更名、转型发展与改革试点单位的“三级跳”,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合格评估为抓手,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个对接: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零距离对接。

将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学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数字、网络、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现代高新技术类专业,重点建设信息、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现代商务服务、信息工程、文化创意、环境与生物工程、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五大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群,逐步形成集成度高、区域(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发展格局。学校拥有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电子商务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

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校实施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小组都到相应企业调查各种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而建立了基于岗位要求与能力导向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嵌入符合企业就业岗位要求的课程模块。每门课程也基于岗位要求拟定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开发教学资源、确定教学评价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践平台,实施“七同”合作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将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学校根据企业工作性质,采用更为灵活的“2+X”等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学生从学习到实习过程的衔接方案和运行机制。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建实验室、研究院,共建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深化合作,搭建模拟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校期间也能接受到企业“现场”的教育感受。

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对接。教师的科研选题立足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体现应用性。学校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学校与武汉家事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解决了多项物流链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难题,成为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学校与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多个重大污水治理项目,“助滤+粉末活性炭技术过滤器深度处理废水技术”被鉴定专家组评价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浙江嵊新污水处理厂的每天15万吨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等项目中广泛应用。学校与湖北省宣传部门共建“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中央宣传部门舆情信息直报点,报送的各类舆情信息及分析报告被中宣部门、湖北省宣传部门采用800余篇,其中被中央领导批示达40余篇。

五大课堂:多种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传统课堂(第一课堂),衔接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的各类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做实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第三课堂),利用慕课、在线学习平台等学习资源及模式(第四课堂),开拓境外游学、访学、留学等境外学习、实习项目(第五课堂),打造五位一体课堂体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优化第一课堂,导与学结合。学校以立项激励为驱动,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以学生能力考核为导向,通过课前导学、课中互动、课后拓展、考核多样、结果导向等多项措施,推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系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他课堂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丰富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内动力。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重点,以“社团活动月”“七彩”科技文化节、弘德博问大讲坛、中部金融讲坛、长江生态讲坛及校内外两级竞赛等为载体,建立了“校院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更有深度、学生参与面更有广度。

夯实第三课堂,做与学结合。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课堂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即专业认知模块、项目实训模块、社会实践与服务模块、职业训练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同时出台各模块质量标准并督促执行,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搭建了“基础实践、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实训、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等五个平台,构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近三年,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获国家级别、省部级奖70余项,在学科竞赛及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别、省部级奖500余项。

拓展第四课堂,推进自主学习。第四课堂具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自主性强、学习交流不受空间与时间局限等优点,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学校一方面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引进优质网络课程;另一方面针对教与学的时空分离的问题,建立导学平台,指导帮助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辟第五课堂,拓宽学习视野。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合作,建立“分段培养、学分互认”等多种合作模式;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成立新丝路国际学院,与沿线63所高校建立联系,探索双学位、本硕连读等模式;开设有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世界语方向)订单班,被授予“亚太世界语经贸教学基地”称号。这些都为学生国际化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三大工程:保障学生成人成才

学校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价值观领航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思政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让思政工作走向学生、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保障学生成人成才。

价值观领航工程。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三爱”教育为重心,打造“第一课堂、第一阵地”,开展思政课的建设与改革。学校长期坚持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为主题的感恩盛典系列活动,构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内动力和正能量,引导学生做心怀感恩、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学校实施杰出校友示范计划,以“邓丽班”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长期的结对模式,将学习杰出校友邓丽活动与学校文化品牌活动相结合,放大典型示范效应,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该计划已获2016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立项。

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学校制定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办法》,设立素质学分,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推行“四个一”行动(至少当一次学生干部、参加一次竞赛活动、参加一次演讲或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寻求一次一个月以上的社会基层工作经历),使广大学生更加高效、全面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学校实施了本科生新生导师制,让新生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校还对学困生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潜能生”活动,从思想上解惑、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引导学生寻找改进学习的对策和措施,发掘优势潜能,进行学习和人生规划。

思政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学校严格按照“选优配强”的原则,实施“双带头、双培育”计划,实现教工党支部“双带头”全覆盖。学校在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思政课等教学领域,拓宽了辅导员任教的工作渠道,落实了辅导员工作“五导一管”职责,开展思政队伍科研支持计划,加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建设。学校通过加大培训、学历提高、外出交流等措施,组建了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思政干部为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团队,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全程覆盖、无缝对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学校获“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