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蓝静)“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柯老师就对我很关心,大四时他还建议我最好出国留学深造。毕业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年,我深感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性,所以这次回学校办留学申请就专门过来看望一下他。”到柯老师办公室采访时,正好遇到了环生学院2017届毕业生董元漳前来看望柯老师。
“这些孩子们毕业后都还记得我,跟他们相处我觉得很开心很快乐”,柯斌清一谈起自己的学生,脸上都是乐呵呵的神情。
行业经验丰富的师者
出生于60年代的柯老师有着不一般的人生经历。1986年从武汉化工学院(现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化工企业上班;几年后回到母校从教,成为一名大学老师;1999年,他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海经商,创办了一家化工企业,主要生产水处理剂和电镀化学品等。
曾经的大学教师,凭借着过硬的专业功底、敢闯敢试的勇气在商海搏击风浪,经历了几度沉浮,既有顺风顺水、事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棘手的问题和困难。经过10多年艰苦的创业,年岁渐长的柯斌清还是难忘初心,决定回到大学,当一名纯粹快乐、教书育人的教师。
2011年,柯老师来到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任教,由于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他授课生动精彩,擅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学生们的思维从理论课堂延伸到操作实习工厂车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
“柯老师给我们上课,经常会延伸出很多生产、生活中鲜活的例子,不仅使课程变得很生动,而且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董元漳回忆道。“比如柯老师为我们讲解‘风向玫瑰图’这一概念时,就会延伸出很多有关选址的知识,他不仅教我们要根据风向、风速来选择化工厂、办公区域的地址,而且还向大家延伸讲解城市中轴线的由来和典故,跟我们讲北京紫禁城的选址原则,一堂课下来感觉收获满满。”
生物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范康俊也是柯老师的铁杆粉丝,他说,柯老师的课程很实用,比如在讲到离心式和容积式输送设备的区别时,柯老师将抽象的原理用生动的动画演示以及生活实例加以描述,使同学们理解起来更轻松。
温暖人心的长者
“我喜欢把学生当成我的伙伴,互相关心、尊重,共同探讨、交流专业难题,还经常一起聊聊人生的未来规划。”柯老师认为,虽然自己已经年过五旬,但是很喜欢把学生当成伙伴,成为忘年交,这样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年轻。
曾经有一个文科比较出色的学生,高考却听从父母建议选择了理科,录取到了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进校后,他对专业没兴趣,也不想上课,看到和蔼可亲的柯老师,他很想把心里话跟老师说说。有一次,他鼓起勇气跑到柯办公室大吐苦水:“我不想读环境工程专业了,我觉得太难了,根本学不进去,我以后想跨专业考研究生,我能不能不来上课?”
听了这话,柯老师有点吃惊,但他站在学生的角度,语重心长的告诉学生,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做了选择,就应有始有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真想跨专业考研,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好好复习,平时的专业课还是要坚持上,有不懂的就来问。他对学生说:“如果不上课,课程考试通不过,将来拿不到毕业证,怎么考研究生呢?”
后来,这位学生开始频繁地到柯老师办公室请教问题,这样一来一回,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后来这名学生毕业后顺利跨专业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受过柯老师开导和帮助的学生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位男生,在恋爱中受挫,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家长十分着急。柯老师知道后,和辅导员一起做男生的心理工作,时刻关注这个男生的上课状况和生活情况。作为一位长者,柯老师像爷爷一样关心他、包容他,鼓励他从挫折中走出来,还引导他树立考研的目标。为了帮助这位男生树立信心,柯老师带着这位男生来到自己曾经任教的武汉工程大学,见导师,参加考研培训班,带他参观武汉工程大学的校园。最后,这位男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考取了武汉工程大学的研究生。
2016年夏天学校发生洪灾,滞留在学校的学生在办公室过夜,食堂不能供应食物。一大早,怕学生饿肚子的柯老师,专门从家附近买了很多热气腾腾的包子、油条给学生们吃,让学生们心里暖暖的。
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智者
虽然年纪较大,平时的教学任务也重,但是柯老师还是坚持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专业赛事。
由于有着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柯老师的装备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很强,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比赛等,获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今年1月份,柯老师和环生学院的杨立老师组建了以范康俊为组长的参赛小组,积极备战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备赛的前期主要是确定作品的设计方向。每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学生们经常在午休时间找柯老师讨论作品的设计。柯老师经常结合当下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学生们分析作品设计的可行性、创新点,在开拓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柯老师常常问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作品?作品有什么优势?创新点在哪里?有没有转化、应用的价值?’,以此启发我们对作品设计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范康俊介绍,在柯老师的启发下,组员们一遍遍地组装设备、投入试验,寻求最佳方案,大家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范康俊小组的作品《微生物耦合植物生态甲醛净化器》在6月荣获全国第十一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
“柯老师对学生们特别亲切,所以有时候讨论问题我们甚至会争论起来,柯老师不但没生气,反而非常鼓励我们大胆质疑”,范康俊感慨地说,大学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