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芬副教授参加全国英语高端论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28浏览次数:144

                                        刘芬副教授参加全国英语高端论坛

    2013年10月26日到27日,专业外语系刘芬副教授受邀出席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行的“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端论坛——聚焦课堂教学”,并在分会场进行了主题为“基于‘五个假设理论’和‘图式理论’的英国文学课程教学设计——以乔叟的 ‘General Prologue’教学为例”的小组发言。

   本次高端论坛云集了国内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蔷教授做了主题为《外语教师知识的构成与发展》的主体发言;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蔡基刚教授做了主题为《回归大学英语本来属性》的主旨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程晓堂教授的主旨发言为《英语课堂究竟应该做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的外国语学院教授、国际语言测试学会会员、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国栋教授介绍了国际和国内语言评价体系的发展,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自2010年以来开展的大学英语改革举措、思路及初步成果。与会的还有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面的其他专家学者。整个论坛分主旨发言、小组发言讨论和观摩课堂教学三个部分。

    我院刘芬副教授在本次论坛中进行了小组发言,她从英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英国文学教学要基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要发掘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和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专业能力和审美情趣,并提出了英语学习应改变“捡树叶——学习个别单词、句子的学习模式”,进行“挖大树”式——即从文化的宏观角度着手学习文学作品涵盖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整体式学习模式。如在对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笔下典型季节“春天”的理解中,就可以从“春”代表的内涵、意境出发,也可以对比孟浩然的“春”的描写,从学生最熟悉的意境入手,这些教学方法均是基于语言学家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假设”和“情感过滤器假设理论”。

    刘芬副教授的典型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使得会场气氛空前热烈,深化了与会学者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英语语言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一种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种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