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湖北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布者:sfzx发布时间:2016-09-26浏览次数:207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推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在整个服务业中占比大、增速快,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突出,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有效可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对湖北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湖北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一、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千亿元产业是指年营业收入(或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产业。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13年湖北有商贸、物流、房地产、旅游、金融、文化、科技、信息、健康等9个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一)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2013年,湖北大力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消费呈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85.9亿元,高居全国第6位,比上年增长13.8%,是2008年的2.13倍,年均增长 16.3%,创下了湖北国内市场销售的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湖北消费品市场规模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消费拉动力显著提升。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集聚效应显著,2013年底全省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3803家,比2009年增加10586家。同时,近年来全省零售额增速放缓、增幅回落较大,消费率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城乡基础设施状况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消费市场发展仍需多加关注。

  (二)物流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2013年,湖北社会物流总额为61597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国比重为3.1%。物流业总规模在2007年突破2万亿元后,经过6年发展迈入6万亿元台阶。在社会物流物品中,工业品物流总额33601亿元,同比增长16.6%;农产品物流总额3251亿元,同比增长9.1%;进口货物总额852亿元,同比增长7.6%;受网购等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动,快递等与民生相关的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1.3%,增幅高于社会物流总额7.7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8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1.4个百分点,快于全国物流业增加值8.5%的平均增速。物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加快,作为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业对于提高地区经济效益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同时由于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缓慢,物流业发展效率有待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组织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房地产业稳步增长。

  近十年来,湖北房地产业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持续活跃,供需两旺,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经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2013年达2905.4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缓中有升,全年完成房地产业开发投资3286亿元,增速达到29.4%,居全国第11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2013年全省商品房完成销售面积5298.54万平方米,增长31.2%,比上年增幅高出34.8个百分点;全省商品房完成销售额2790.32亿元,增长37.0%。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房地产开发市场仍将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但内外部环境影响尚无法估量,向好基础仍不稳固,受调控政策影响,资金到位状况仍不容乐观;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房地产市场区域严重不均衡,将影响全省整体城镇化进程。

  (四)旅游服务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

  近年来,湖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总收入、所占GDP比重都保持了逐年增长。2003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为342.77亿元,到2013年达到3205.61亿元,10年增长9.35倍,年均增长25.1%。尤其从2009年起,湖北旅游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强劲态势,5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3.9%。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3.0%和34.1%,是近年来湖北在旅游产业取得的最好成绩。面对传统行业景气度下降,旅游行业积极吸纳工业、商业和房地产等行业的资本进入旅游新兴行业,正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特色旅游项目,2013年竣工旅游项目100多个,累计投资300多亿元;在建项目400多个,总投资2800多亿元。但问题与差距依然存在,旅游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旅游企业“小、散、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旅游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要素配套不够,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业与第一、二产业的融合显得不够。

  (五)金融业发展成效显著。

  银行业综合实力有所提升,机构体系逐步完善。2013年,全省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40680亿元,经营业务收入达到1982亿元,实现增加值1073.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4%。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32902.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1902.55亿元。证券业稳定健康发展,整体实力继续增强。2013年末,全省共有证券经营机构249家。2013年,全省证券交易总额达到38500亿元,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32.1亿元和10.9亿元。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省共有2家法人类期货公司、47家期货营业部。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保险业务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末,各级保险分支机构合计3756家,较上年增加203家,2013年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55.5亿元。金融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地区间、城乡间、渠道间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和社会总需求旺盛并存,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等问题。

  (六)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为1400亿元,较上年增长15.8%;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86亿元,较上年增长14.2%。从绝对量来看,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8年增加了470亿元,增长了3.17倍;从增长幅度来看,文化产业增幅为14.2%,高于同期GDP增幅和第三产业增幅4.1个百分点;从占比情况看,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省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393家,占全部文化法人单位的比重为4%。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比2008年增加28万人,人均增加值为7.8万元,呈现不断上升之势。新兴创意型文化产业潜力显现,2013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为416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达到20%,比传统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高2个百分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发展水平偏低,2012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24%,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缺少龙头企业,企业创新力有待提升。

  (七)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底,全省拥有各类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2.39万家,是2008年的2.43倍。全省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到43.23万人,是2008年的2.21倍。2013年,全省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和行政事业及其他单位费用支出合计达到1187.00亿元,使科技服务业跻身于全省千亿元产业行列。2013年底全省已建设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国家级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4个(国家级18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46个。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60家,在孵企业达到4398家;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08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的平台数量位居中部地区之首。2013年共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1621项(其中原始创新成果1115项),获国家科技奖30项,位居全国第4。全省专利申请量为50816件,专利授权量为28760件。湖北科技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但在财政投入、科技政策法规完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扶持、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等要素投入仍需加强。

  (八)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至2013年底,全省信息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共有26987家法人企业,比2008年增加11315家;年末资产总计达到4611.80亿元,比2008年增长85.9%,平均每年递增13.2%。2013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760.3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4倍,平均每年递增15.3%。2013年信息服务业前50强企业资产总计1095.2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75.5%;营业收入555.96亿元,占76.3%;实现利税20.95亿元,占83.1%;从业人员6.09万人,占58.5 %。信息服务业快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高端人才相对不足等方面。

  (九)健康服务业贡献突出。

  2013年,全省拥有健康服务业法人单位2.29万家,实现营业收入总计2174 亿元。从健康服务业分类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实现营业收入839.1亿元,占38.6%;涵盖健康科研、健康教育、健康出版、体育健身、健康护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06.7亿元,占9.5%;“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1.5亿元,占1.5%;以药品、医疗用品及器械批发零售为主的“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96.7亿元,占50.4%。2013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346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住院量增加83.8万人,增幅9.7%。全省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相互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护理服务稳步推进,2013年全省有社区服务机构8466家,健康保障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但行业发展还有待提升,主要是在卫生资源配置、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居民健康消费、健康服务品牌等方面需要重点加强。

  二、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发展重点和对策建议

  (一)重点任务。

  1.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业,充分利用其拥有的机场、高铁、公路、水道等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运输网络优势,推进武汉城市圈物流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圈物流圈及长江物流带建设。大力发展本地物流业,加速建成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中心,形成服务于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发展第三方综合物流,完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建设。同时,要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商贸等重点行业物流。

  2.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和现代旅游业。围绕将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的文化中心、将湖北打造成中西部文化强省的目标,重点加快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对外文化产业工程,精心打造一批湖北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构建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项目集群。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湖北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旅游中心,打造独具湖北的专项特色旅游,如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个性化的高铁旅游等。

  3.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整合优化金融资源,重点打造汉口建设大道、武昌中南路金融产业及金融总部聚集区和武汉光谷金融港,加快将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的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推进金融主体建设,大力提升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能力。加强宜昌、襄阳的金融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通过武汉、宜昌、襄阳三大金融中心,辐射、带动与集聚全省各地金融业的发展。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发展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

  4.高起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加强信息服务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加大信息服务业各特色园区建设力度,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将大数据产业纳入新兴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向电信、金融、流通、医疗、能源、文化科技融合等数据量大的领域,开展大数据重大应用,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内容加工服务业,以实现“数字湖北、智慧武汉、备份中国、物联世界”为目标,将武汉建成我国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基地。

  5.加快培育商务服务业。2013年,全省拥有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82.89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900亿元,是“十三五”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培育的重点。一是继续扩大商务服务机构规模,通过联合重组、与国外大型商务服务机构合资合作等形式,相互协作、互为补充、资源共享,以此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二是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关系。行业协会要在机构、人员和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脱钩,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那些不属于行政许可范围的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三是完善商务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根据现阶段商务服务的实际状况,通过各种方式确定各类商务服务机构的性质、职能、权利义务、运营宗旨、服务内容、经营形式、组织形式、相关处罚等,使全省商务服务机构的日常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是要实行行业准入,提高商务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对策建议。

  1.构建政策支持平台,优化千亿元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力度落实鼓励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发展的产业、税收、价格、土地管理等政策。结合湖北实际,贯彻落实国家现有产业政策,在服务业企业项目规划、专项资金安排、建设用地审批、项目融资贷款、技术开发等方面出台促进千亿元产业项目、千亿元产业园区、千亿元企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2.抓好改革试点建设,推进规模产业园区创建工作。抓住国家在武汉江汉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抓好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激发服务业千亿元产业发展的活力。大力推进服务业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领域,以服务业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一批能形成产业群的特色产业园区和重点园区,力助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全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已有一定规模或有发展潜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企业,使其成为千亿元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二是以带动力强、效益明显的在建项目,后劲足、实力雄厚的骨干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建设的大推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千亿元产业经济大突破。三是引导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扶持知名品牌,实施服务业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千亿元产业发展。

  4.构建人才、技术、市场与融资平台,支撑千亿元产业发展。一是创新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增强千亿元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建立成果推广应用体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化与市场化进程,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支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四是构建融资平台,采取政府投资、招商引资、股票上市、企业债券、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租赁融资等多种方式融资,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夯实千亿元产业发展基础。


信息来源:http://www.stats-hb.gov.cn/tjbs/qstjbsyxx/11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