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记者 段开鑫 王为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在新闻发现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关键要看你如何去进行报道、筛选。” 11月22日下午2:20,湖北日报资深记者韩晓玲做客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在学校综合楼203教室为校园学生记者们做了一场主题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校园新闻写作”的讲座。讲座由宣传策划部副部长蓝静主持。
图为韩晓玲老师 摄影:郭冰雪
必须了解大势和大事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做平时的新闻报道、专副刊、专题节目时,都应该了解其在大形势中所处位置,并且采取适应时代的话语体系与传播方法。”韩晓玲开篇就告诉学生记者们,要想做好高校的宣传工作,千万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关注国家发展大势、教育大事件等,多读报看新闻,时刻注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关注国家的最新动态,围绕大形势展开宣传报道。
她通过列举《要毕业了,留下来,干起来!》《一个订单班,出了8名店长》《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等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近几年的新闻案例,指出这些稿件不仅在细节描写上十分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它们契合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符合当今高校教育创新和改革发展的特点,能够迅速吸引读者,引起社会反响,达到传播目的。“高校就是大社会的一个小缩影,要学会拓展视野。”韩晓玲说道。
图为认真听课的学生 摄影:郭冰雪
新媒体时代的新挑战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都对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冲击,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寻求新突破”,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挑战,韩晓玲建议新闻工作者: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进一步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增强创新意识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时效性上“提速”,尤其舆情应对必须快速。
她坦言,原来的湖北日报消息头都是“本报记者”,而如今的记者们都把自己定位于“全媒体记者”。何为全媒体记者?就是适用于各个平台、能应对各种新闻体裁的掌握全媒体技能的记者。“新媒体时代的步伐飞快,传统记者必须适应时代,学习新知识新领域,提升自我,以防被时代淘汰。”
她还列举了不同高校媒体融合的诸多案例,告诉大家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一定要学会在内容上深耕,在传统报纸有限的版面上尽可能地展现最精华的部分,同时也要学会差异化传播,融合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等新媒体领域的优势,“快”报道、“深”挖掘。
校园新闻写作的两个误区
谈及校园新闻写作的两个误区,韩晓玲表示一是碎片化、庸俗化的倾向;二是将新闻与宣传完全等同。她举例谈到,去年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但是仍有不少学生记者痴迷于平安夜、圣诞节等“洋节”的报道,甚至连大学生戴着鬼面具过万圣节都来投稿。韩晓玲直言,这些学生记者不关心国家大政方针,不关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不关心校园生活的主流,不关注平时社会媒体刊发的新闻报道是怎样的,而是对琐碎的校园生活小事津津乐道,“这种情况十分令人忧心。”
她还列举了武汉某高校国际文化节的一组配图,并向大家互问:“左边一张图是学校周边市民正在留学生摊位前围观欣赏,右边一张图是学校领导的合影,大家觉得哪张图更具有新闻价值?”她随后告诉大家:右边图片主题单一,将重点完完全全放在了校领导身上,具有浓厚的宣传意味,这是一种误区。“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站在受众角度考虑传播效果,让新闻生动鲜活,避免宣传意味浓厚的工作性报道。”
针对校园新闻的写作,她总结了一些经验,包括注重时效性,寻找差异性,增进贴近性,增强可读性,提升策划力等。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大学生记者团记者黄梦娴听了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听了韩老师的讲座后,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校园记者,不仅要关注校园里发生的新闻事件,而且要关注国家发展形势和教育大事件,这样才能做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媒体技能,适应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