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闻传播学科下设的一个专业,主要以新闻传播学、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同时又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同时,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要求教学能紧跟传媒实践的快速发展,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知识,能够胜任未来互联网传播相关行业的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培养新闻传播、编辑出版、策划营销、媒介管理和文化创意人才的任务。随着互联网媒介在当今世界社会文化生活中作用和地位的不断凸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将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标准是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在不低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同时,体现该校专业建设特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水平。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
3 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应该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应根据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并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4 培养规格
4.1 学制与学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各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低于3年。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4.2知识要求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拥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3)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4)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5)熟练掌握1门外语,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
(6)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能力。
(7)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8)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4.3 能力要求
(1)具备与网络与新媒体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掌握持续学习的方法。
(2)具备与传播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4)具备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5)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4.4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服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3)专业素质。具有清晰的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4)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
5 课程体系
5.1 总体框架
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和实训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7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5%。
5.2 课程设置
5.2.1 理论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
(2)通识课程
体育、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
(3)专业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互联网道德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学经典导读、传播学研究方法。
(4) 专业类课程
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视频拍摄与剪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采集与分析、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智能媒体营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跨文化传播、全媒体新闻采写、新媒体编辑。
5.2.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团结协作、口头表达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1) 专业实训课程
网页设计与制作、视频拍摄与编辑、融合新闻作品创作、新媒体数据采集与分析、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基础摄影、新媒体直播综合实训、网络舆情服务工作坊、视频创意工作坊
专业实习包含三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三学期实习不少于10周,毕业实习不少于12周。
(2)社会实践
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
(3)毕业论文
要求学生根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专业实践进行选题。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选题角度不宜过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论文选题应与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相关,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绪论(含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三部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字数应当不少于8000字,论文写作格式以及文献注释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由本专业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本专业保障每位学生安排1名毕业论文(作品)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作品)的选题、写作、创作或调查进行全程指导。毕业论文(作品)进行过程中,须加强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不少于3次的面对面指导。教师在每次指导中,须对学生的论文或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建议,确保毕业论文(作品)质量,组织安排答辩。
6 师资队伍
6.1 师资队伍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保持合理性和稳定性。生师比原则上不低于18: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8人,一般应有从事5年以上相关专业学习教育的背景。可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6.2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6.2.1 教师背景要求
本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青年数师(40岁以下,不含)原则应从事相关专业学习不低于5年以上或有不少于2年的业界从业经历。
6.2.2 教师水平要求
本专业专业教师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热爱本职工作,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态度认真,作风严邁,对所教课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必要的业界实践经验以及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7 教学条件
7.1 教学设施
本专业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
7.2 信息资源
本专业所在高校图书馆、音视频资料室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上保证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的最基本需求,能够保障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资格审核要求等基本信息;为学生推荐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校际、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7.3 实践教学
高校应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条件。高校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强实验室的使用率,保障实训课程及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將化基地和小被企业创业基起,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
7.4教学经费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在高校应保证对教学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逐年增训投人。教学经费应严格用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一线,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同时,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和方法探索社会与学校共办教育的模式,努力开拓教育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和社会满意度。
本专业所在高校的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数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于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本专业每年的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1200元。
8 教学规范
8.1教学过程规范
根据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教学过程规范,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大纲与教案的编写、教学方法运用、马工程教材选用、课程辅导、课程考核等内容。
8.2教学行为规范
制定和实施教学行为规范,其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纪律、教学态度、精神风貌等要求。
9 教学效果
9.1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应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纪律严格,教学资源丰富,注重知识更新;教师的课堂讲授富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学生沟通良好。
9.2教学成果
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芯与创新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成果。
9.3生源与就业
应把生源质量与招生规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等作为教学效果考核的推标,保证较高的专业声誉和较好的生源质量。
10 质量保障体系
10.1质量保障目标
应以本标准为基础建立覆盖上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10.2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应围绕各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