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策略谈
--摘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重塑道德理想、实现社会公正、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策略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突出,思想道德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混乱、人生价值追求扭曲、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一致等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应根据社会转型的现实及大学生的特征,大力弘扬主旋律,重塑道德理想;加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加大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体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力度,完善高校各项制度及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重塑道德理想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对现实可能性的想象。道德理想是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的集中体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结合或融合,一是指这种结合和融合体现在理想人物的身上,体现在理想人物的高尚道德品质中。道德理想是一种精神性价值追求,在价值追求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能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个体讲,它可以给人提供人生奋斗的目标和精神支柱;从国家和民族讲,它可以成为伟大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道德理想能有效地调控人生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是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灵魂和核心,无此就易导致信念缺失、价值追求扭曲、道德失衡等不良行为。
通过对武汉地区3所高校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中少数人存在着对共产党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动摇的迹象,没有树立起社会主义理想,结果导致思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混乱、道德行为的失常。因此,必须重塑道德理想,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在中外德育史上都有精彩的论述和成功的经验,我国自革命战争以来就形成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传统,但由于“左”倾干扰,尤其是“文革”的破坏,使理想教育遭到严重挫折。笔者认为,理想教育的不当方法、不当内容、不当形式所造成的失误不能否定理想教育的本身,尤其在今天社会转型,多种文化、多元观念并存的情势下,更不能削弱和消解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加强主流思想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使大学生切实掌握主流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对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多元理论、多元价值观念进行独立分析,以解决理想信念上的困惑和彷徨、盲目和浮躁,要探索大学生的个性差别,使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有着众多个性的大学生的共有的理想和精神家园。
其次,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要加强中华民族近代追求独立、自主、民主的历史教育。要吸收近代史上中华先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营养,亦可借鉴中西思想道德教育史上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其中重点核心是要使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大趋势,不为纷乱的社会现象和多种流行观点所迷惑。
第三,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是理想的根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道德理想,否则思想道德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实现社会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引发社会全面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决定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方面体现在: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还有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和进步。消极的方面体现在:“利润原则”的泛化易导致追逐名利、放纵自我的极端个人主义,交换原则的泛化则会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①市场经济机制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极易诱发各种不道德现象的发生。
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理想信念淡化的倾向,在具体的生活中价值判断混乱、道义与功利冲突、道德行为失衡,这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必须消除和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思想退化和道德危机,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制度创新,是一种进步,但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更担忧其消极影响,这种忧患有其现实根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范经济,它要求经纪人在求利的过程中遵守公平、公正、诚实的道德规范,从理论上讲,这会促进人们的道德进步,但考察人们实际的道德状况并不如此,在大学生中也会出现由于道德判断不清而产生的道义与功利的冲突、由于价值评价混乱不一致导致双重标准、由于道德行动调控乏力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协调。这一现象有其深刻的现实社会原因:其一,经济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革,使得原有道德体系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原有道德规范失去调节作用;其二,适应新的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现实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未完全确立和成熟完善,出现道德真空状态;其三,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是在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外来的各种文化、多元观念、多种生活方式,更加剧了人们的道德困惑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极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加紧法制建设,从制度上消除腐败等丑恶现象,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加快社会信用等体制的建立,提高不良道德行为的成本,借鉴建国早期整个社会负责德育的经验,建立各级政府及各种社会组织德育问责机制,创造良好的宏观背景和氛围,抵御和减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如若没有公正的社会大环境,只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自身着力,是难有成效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最终形成,极易受到不公正社会现象的影响。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的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本文在此主要论述教育环境因素。道德教育环境既包括校园外的社会环境,也包括校园内的文化环境,校园外的社会环境在前面已作论述,下面着重论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相比,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与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不足有更直接的联系。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校园里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环境具有直接现实性,如师德的高低、校风的好坏、管理的严谨与懈怠等可以通过具体事件表现出来,使人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它的作用方式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其影响是渗透性、渐进性、积累性的,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多功能的载体,蕴涵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的选择;校园物质设施和文化设施、文化软件是陶冶大学生品性和素质的重要因素,使学生从中找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领域,看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信心和荣誉感。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交际能力、竞争意识等。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认真研究和创造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异质性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实现校园文化环境的最优化控制,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高校应从战略高度加大对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精神文化形态的建设投入要加大,如积极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运用技术手段,对大学生上网加强控制和引导,建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其次,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如严格考试制度和大学生诚信记录制度、完善高校管理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化、人性化。高校师生员工是高校文化环境的重要建设者,良好的管理、高尚的师德、热情的服务,是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关键性因素。最后,大学文化环境离不开社会大背景,社会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应坚持弘扬主旋律,各类网站要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社会全面进步的宣传者和引导者、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者和塑造者,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一度出现按产业方式办高等教育的理念,在强调个人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方面,忽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抛弃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学科、专业、课程,重视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理工学科,轻视培养人文素质的人文学科。德育更应以人为本,更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人的本质性、终极性问题,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③大学德育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理念上存在功利化的倾向,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当作统一学生思想,保持学校稳定的手段,用工具价值取代目的价值。其次,在德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在内容上重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轻大学生内在品格培养;在目标上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千篇一律地规定一种要求和规范,忽视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个性;在主体关系上强调教育主体对学生主体的优先性、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的主体性;在实施方法尤其是表现在理论课中,过分调整“灌输式”教育方法。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质的要求。
首先,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明晰高校的一切活动都担负着德育的功能,尤其是端正办学理念,把育人目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抵制和消除市场经济利润原则的泛化影响。
其次,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贯彻到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让他们能充分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学生社团、论坛,组织和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讨论、辩论、演讲、情境模拟等,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第三,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人文关怀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着重做好关涉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两件大事:其一,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必须建立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机制,加强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培养合理的就业观念,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其二,提供健康优质的心理服务。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求职就业、情爱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进而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在教学中安排心理健康的内容;在教职工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职业道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及服务设施,大力开展有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四,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深入社会实际。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大学生把主观认识和社会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能力,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④因此,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意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拓展渠道、过程监督并坚持总结激励。具体说来,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努力建好长期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建立、健全校、院(系)、班三级领导体制,不断深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特别要抓好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组织好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学生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使学生有组织地直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注释]
①吴忠。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②冯春芳,成长春。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8~9。
③王东莉。人文关怀:当代教育的逻辑起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4,:6。
④杨芷芳。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J]。教学与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