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骨干桥梁,提升班级凝聚力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困难重重,学生的违纪率较高。学生思政工作应主要围绕着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利用班级环境对个体的良性引导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着重论述通过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建立班级骨干来营造良好班级环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心应手。
【关键词】骨干桥梁;凝聚力;班级环境;学生管理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is very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high students disciplinary rate. Studentswork should be mainly around the students thought problem,and the good guidance function of class environment can play th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nstructing the good class environment by way of improving cohesion and building good class backbone, it will make the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handy.
Key word: backbone; cohesion; class environment; Students management
高校学生管理之所以比中小学生管理要困难和复杂,不能仅仅将答案停留在年龄层次的精神驾驭难度上,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划分教育类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不一定比思想已接近成型的大学生容易教育,但中学生的逃学率和违纪率要比大学生低很多。
造成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压力减轻,精神得以释放。大多数中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暗示下,将顺利升学或者是升入重点大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中国大学一向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使他们彻底解放了自己的精神和行为。二、失去奋斗目标,彷徨迷失。长期机械式的学习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时找不清目标,摸不清方向,宽松的环境容易使他们受到诱惑,迷失自我。三、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进入大学之前将大学想象得过于完美,进校后发现不过如此,甚至认为上学没有意义,这是一部分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四、没有集体感和归属感。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语言风俗文化难以统一,课程少,教室又不固定,班级感不强,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加重了他们的彷徨感和失落感,很多学生表示,这是他们不愿上课,不愿在学校住宿的主要原因。
可见,学生思政工作不能流于表面,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思想,是否能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顺利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至关重。教条和说教不能代表所有的管理模式,同龄人的思想共鸣才更有效果——学生个体特点是有差异的,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从整体环境的改造入手,不仅能解决大方向的班风问题,对于个体的问题解决也是很有益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环境,吸纳学生投入集体,而不是各行其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
首先,形成班级凝聚力是很重要的,所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联以及对其群体组织的目标认同的程度。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核心的内聚力,群体一般成员对群体核心的向心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等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合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但增强班级凝聚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学校里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功利性的存在,没有表面上的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显得比较困难。找准吸引学生的某一个关键点,将此作为一个班级的短期目标,能形成一段时间内的凝聚力。比如说一场班级间的篮球比赛,一次班级自发组织的义卖活动,或者是一个意义深刻的班级讨论会……重要的不是举办了多少集体活动,而是通过这一个个的活动有效的使班内的同学形成“习惯”,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思想模式一旦形成,凝聚力也就更容易提升。
其次,要建立好师生沟通桥梁。班干部群体是承上启下的骨干力量。
班委组织的建立首先要从组织结构的设置开始,笔者认为,班干部职务设置应当尽量精简。这么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有利于权责明确。例如,一些不必要的职务设置会缩小班长,学习委员的工作权限,一旦出现问题成为互相推脱的依据。二、结构繁冗使许多干部无事可干。三、有利于凸显班干部队伍的精英性。班干部比例过大体现不出干部的特点,也难以树立其威信。四、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达到锻炼的目的。
设置了合理的组织结构,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对号入座。在选拔班委方面,笔者认为性格比才能更为重要,才能可以后天培养,性格却难以塑造。在班干部选拔谈话中,从言行举止神态等方面,可以掌握到很多性格因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品学兼优,或者在中学里有过丰富的管理班级的经验,于是夸夸其谈,显得自信满满,甚至桀骜不驯,这样学生往往在处理事务中有先斩后奏的习惯,不听劝告,固执己见的作风不仅不能成为老师的左臂右膀,更得不到同学的拥护;有些学生口才很好,文笔不错,但都是纸上谈兵,其实做事极不踏实;还有一些学生显得很有思想,好耍小聪明彰显个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需要标新立异,更不需要另类的叛逆思想做主导,这样明显会达到反效果。可见,选拔干部不能被表面才能迷惑,在选拔班干问题上,并不是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标准,但可以肯定,性格是基本衡量标准——谦逊有礼,踏实肯干是干部最基本的素质。
学生干部上任后,思想需要引导,工作方式也需要培训。学生干部培训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我们现在仅就能实现师生关系桥梁和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稍作剖析。
首先要强调服从,在办事方法和执行方式上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在总体方向上和最终目标上一定要和老师达成一致。在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班干部摆出为民请命的姿态,自称为全班同学的代言人,和老师“谈判”,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说,同学们希望取消晨跑晨读制度;同学们觉得班会的召开没有实际意义,希望取消……这些建议将部分同学消极和懒惰的想法扩大化,向学校的规章制度挑战,起到了破坏班风的反作用,同时也将学校和老师放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助长了学生违纪的叛逆性,削弱了老师在班级里的威信。因此,服从能使班干部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班级管理者,更是班主任老师的得力助手。
其次是善于汇报情况。老师通过班干部更容易掌握班级的情况,班里个别同学的异动情况如不及时汇报,尽快处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有同学长期无故旷课,甚至一段时间夜不归宿,班干部“善意的包庇”,使老师不能及时调查该生的行踪,学生有在校外发生危险的可能;有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加以引导,或许会引发悲剧事件……班干部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职责,认识到汇报情况是发挥其骨干桥梁作用的关键。
最后,要能成功转换老师的思想。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苦心,站在讲台上,老师不管用多么通俗的话语传达,下面的学生只能将其当做是命令,不屑一顾。班干部来自学生群体,知道学生的想法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能将说教和命令柔软化,通俗化的深入到学生内心,使他们理解。这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群策群力的关键。
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良好的环境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紧抓班级建设,完美发挥骨干桥梁作用,建造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优秀班级,管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孙亚利:谈大学班级建设〔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增刊):1—2。
[3]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庆民: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班集体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5)。
[5]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