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09浏览次数:91

    2016年6月2日,注定将是一个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史册的日子。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英、美等发达国家认可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我们开始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看来,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
    这一步,中国整整走了10年。

    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从2005年起,中国开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逐步在工程专业开展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
    “这不仅是工程技术人才跨国流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工程教育认证还肩负着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完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全程参与了认证体系的研究、设计和构建工作,是加入《华盛顿协议》的重要推动者和亲历者。在他看来,中国工程教育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三分之一,工程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因此认证标准的选择非常重要。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并通过多边协议实现工程教育学位国际互认。其中,由美、英等国主导的《华盛顿协议》体系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体系。
    “从实践来看,《华盛顿协议》体系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着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二是用户参与认证评估,强调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余寿文说,在借鉴《华盛顿协议》各成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在制度设计、标准建设、组织机构等方面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开展工作。
    
精准发力,直指教学改革“最后一公里”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31个工科专业类中的18个专业类开展了认证,截至2015年底,已有553个专业点通过认证。10年来的认证工作经验表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软肋”。
    “在认证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认证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导向,要求教师将毕业生出口要求分解对应到课程上去,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学科导向、投入导向,这个观念贯穿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余寿文坦言,理念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方面,对认证工作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南京大学教授陈道蓄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工程教育认证精准发力,直指课堂教学“最后一公里软肋”。作为建设国际实质等效认证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一名在本科教育一线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陈道蓄深感《华盛顿协议》要求的“基于产出”的评价方法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极为有效的手段。“这个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达到理想效果,但几年后回头看,课堂面貌一定会大有改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证明,被认证专业准备认证的过程其实就是全面发动并积极推行课堂改革的过程。专业认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通过专业认证高校的共识。
    “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三大基本理念,与传统的内容驱动、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积极推动该校多个专业参与认证。他介绍说,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理念发生改变,基于成果倒推思维,教学设计进行了全面改造。
    作为全国两所考察院校之一,北京交通大学两个专业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考察结果作为我国“转正”的重要依据。
    在张星臣看来,通过开展认证,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将受益。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结果,通过持续的形成性评价获得学习成就体验;教师在产出导向的模式下,不受教育方法的限定,充分展现教育艺术来实现既定目标;管理人员通过开展学习产出评估,可以随时了解教学质量,并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专业认证具备国际实质等效性,能促进高校专业按国际先进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高校与国际接轨,最终建成国际一流大学。”张星臣说。
    “回归工程”、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的主流理念。《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的12条素质要求中,不仅要求工程知识、工程能力,还强调通用能力和品德伦理,主要包括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也是《华盛顿协议》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余寿文说,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工程知识和技术能力,对于沟通、团队合作、工程伦理等方面重视不够。我们曾经面向用人单位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品德、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的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注重的方面。

    助力创新驱动,开启工程教育新时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天虎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以及“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部署和一批重大创新工程与智能制造重点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面对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高等院校中占有最大比重的工程教育,怎样抓住机遇,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既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寻找的答案,也是工业界最关心的问题。宋天虎坦言,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与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掣肘制造业创新发展。
    “恰逢其时,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以及全面提升质量的工作目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在认证工作中,构建起教育界与企业界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使行业真正进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诸多环节,实现了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宋天虎领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参与认证体系组建,并组织实施机械类专业的认证,他对此深有感触。在宋天虎看来,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这一成功对于我国积极主动开展全球化工程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宋天虎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工程教育将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并将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到强的重要引擎。”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不仅是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世界工程教育,特别是《华盛顿协议》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汕头大学执行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表示,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很多学校在《华盛顿协议》标准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培养特色与要求,积累了中国在工程教育和教育认证方面的最佳实践经验,这将推动全球工程教育认证及互认,扩大《华盛顿协议》全球影响力,促进工程教育全球化发展。(中国教育报记者万玉凤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