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师生素养提升成关注热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2浏览次数:97

    核心提示:北京中考改革将历史学科纳入中考序列,学生将面临既注重知识积累又注重实践能力的检测。新中考改革的背后蕴含着指导思想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评价内容从侧重“知识”到侧重“素养”的变化。面对上述变化,多年习惯于关注“学科”侧重“知识”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考宽”、落实“教宽”、帮助学生学会“学宽”,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厘清概念 明确目标
  要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教师应在研修过程中厘清学科核心概念,明确历史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角度看,教师应在研修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科素养的积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素养涉及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等进行综合,助其养成从历史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发现、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历史学科的问题,更多的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从中考评价角度来看,2018年历史中考成绩将由90%的学科内容和10%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因此,无论新中考评价还是历史素养内涵,均要求教师在学校进行学科内外课程的融合。
  历史学科内外课程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在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中实现自身经验与学科知识、现实世界的最大幅度融合。
  定义学科 掌握联系
  初中历史教师要承担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提升历史素养并接受中考检测,能否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针对历史教师的研修培训,可通过分析学科定义、解构课标,聚焦学科视角、核心概念和方法,凸显学科逻辑。并以学科逻辑为核心,系统设计历史学科课程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了解历史学科原点、方法、内容、规律、性质等五个要素,对应呈现为时序与地域、实证与思辨、文化与文明、延续与变迁、客观与价值等五个关系。同时,教师通过解析历史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发现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如: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线索、文明成果,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等;并运用历史思维、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和表述等核心方法来解决问题。
  梯度融合 设计课程
  校内的学科课程,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研修中,教师应提升自身对教学进行阶段单元设计,进而指导课堂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历史教师如何在单元中定位每节历史课,并引入相关的地方课程资源?如何通过结构化板书、问题串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如何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进行单元梳理、进而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的学习习惯?都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实践,教师培训应该着力提供支持的关键点。
  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要求教师具备引领学生通过学科视角拥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景山公园,从欣赏唐“槐中槐”到唐末“二将军柏”再到元“石狮子”,从游览明“崇祯自缢处”到清“旧典时式”。在参观的背后,应是引领学生运用“时序”和“证据”两大学科视角去发现景山公园特征和价值的过程。使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停留在“赏美”层面,更向“维美”“创美”评价靠近。
  研修培训应助力初中历史教师梯度实现两类课程的融合。从知识运用、方法选择、态度形成的梯度目标出发,教师可将初中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主题定为“什么是历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等。
  总之,教师应注重研修,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尽力为学生创设学科内外课程融合的环境。学生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此紧密,了解了学习意义,经过初中三年“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他们的历史素养将初步具备。( 作者 方美玲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