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记住乡愁》《乡土》《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节目广受好评,成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推力。《记住乡愁》以悠扬醇厚的主题曲,绚丽多彩的民间传统画卷,丰富而又魅力十足的民间习俗、故事展现等,深深吸引了众多观众。
乡愁是人对于家乡和曾经生活场景持久的、深刻的、美好的、眷恋的心理活动。乡愁教育就是从人的乡愁情结出发,以抗拒遗忘、记住乡愁、传承文化为使命的文化传统教育。记住乡愁,就是将乡愁作为一种力量、一种知识体系、一种价值观,融入教育,化成新时代的“道统”,汇集民族传统的千万细流,共聚民族复兴的和谐海洋。
不违初心 敬重传统
乡愁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近代传唱的经典。这一首诗表达了被政治分隔多年的台湾游子,对于祖国故土风情的深深眷恋,恰是乡愁的核心要素,乡愁具有抗拒遗忘、珍惜传统、不违初心的文化价值。恰如当今中国,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时代记忆载体逐渐消失,但怀念和眷恋的情怀却又如此“泛滥”。这其实是对传统消失的积极性心理焦虑。
乡愁是曾经物化生活的当下“反刍”。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强调,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生活、精神智慧的反刍,就像牛把吃过的草慢慢转化为牛体的营养一样。乡愁亦是如此,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往往因乡愁形成历史的民间记忆。
在相对封闭、质朴的民族,乡愁往往是口耳相传的神话、歌谣、图腾等。乡愁的特征,表现为诗意的幻化、心灵的慰藉、家园的温情、精英的张扬以及文化的自觉。乡愁的质量决定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高度。
乡愁教育是特殊的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恢复民间文化记忆,昭示文化共同体不违初心、不忘初心、温情家国、敬重传统、共创未来的教育。乡愁教育是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化传统时代的教育新产品,又是文化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新发展共建未来的教育旧使命。
乡愁教育是基于乡愁的教育,或曰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再现乡愁、传承乡愁的教育。乡愁是自发的、无为的;乡愁教育则是后天的、有为的。绝大多数人的乡愁无须教育,乡愁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记住乡愁,将乡愁提升到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读书行路 知行合一
乡愁所在即是乡愁教育的内容。首先,乡愁的物质化载体,是乡愁教育的依据。乡愁主要是指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所以,乡愁所指包括家乡的山林、溪流、田野、菜园、特产,村落、集市、庙宇、祠堂、牌坊、学校、书院、古井、古桥、墓地等;又包括家乡菜肴、小吃、民俗、节令、方言、传说等;家乡亲邻、乡贤、名流、匠人、奇人、奇异风景等,都是乡愁教育的活教材。家乡精英、名流的传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乡愁教育的宝贵教材。
乡愁教育的传统路径,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深蒂固途径,丰富多彩,俯拾即是。读经,即阅读以儒学为主根的中国文化经典,包括传统儒学教育的蒙学教材,是乡愁教育的最低成本且富有活力的乡愁教育。写字,是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基础训练。写好汉字,是中国文化人的基本功,客观上有利于传统文化文脉的延续。作画,不仅是文人画,尤其是民间绚丽多彩的绘画技法、工艺、流派、风格的学习、传授和创新。与之相关的还有剪纸、面具工艺,以至民间戏曲彩绘、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将乡愁教育带入多元化境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然是乡愁教育保持生命力的旧途径和新法门。读万卷书,当然要读今人对于传统的许多研究成果,更要以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治学精神。多读中国幅员辽阔的地方志,家族宗族谱牒、碑刻、墓铭、庙宇祠堂修缮记录、匾额、郡望门第堂号、坊记、方言、俚语、民谚等。
乡愁教育意义上的行万里路,更强调结合学业、研究走访古村、古街、古城、古巷、古桥、古庙、古井、祠堂、摩崖石刻、名山大川,在乡间疾走,到河边捡石子,拜访乡贤、隐士,品尝风味小吃等。乡愁教育在路上,一路有文化伴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乡愁教育,本质上是落实中国文化的知行合一为己之学的学统——为学之道的传统。
乡愁教育不是乡土教育
大学教育植入乡愁教育,是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相对新颖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管理与创新问题。
大学生处于乡愁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十八岁特殊时期的衔接点。此前,乡土教育、家庭教育、生活经历,形成乡愁。此后,乡愁渐渐成为生活、成人、励志、归属的文化反刍。
当然,乡愁教育也不等于乡土教育。乡愁教育更注重非物质文化层面,乡土教育主要指对于本土未成年人开展的教育,乡愁教育更多面向成年人社会大众。乡愁教育也不等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都由文化主导,但传统文化教育范围更广,形式相对静态;乡愁教育范围相对明确,主要指对于家乡、故土的情感和文化记忆,乡愁教育的形式更强调动态。乡愁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内容之一,相对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政治元素,乡愁教育则更加注重文化情感认同。
乡愁教育目的,在于唤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整体记忆和个人文化传承,抗拒集体无意识遗忘,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基因。乡愁教育目标,是能够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乡愁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构建乡愁教育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技术体系。
大学乡愁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因其复杂性、交叉性学科属性,需要用大教育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进行。既要根据现有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乡愁教育课程,又要珍视中国文化的固有传统,超越机械部件零件组装式的课程安排,寻求乡愁教育课程的整体性、鲜活性、田野性构建。
(作者陈闻晋 王怀民,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09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