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教育也需协同创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12浏览次数:98

    【教学探索】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是,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大中小学各自为政,缺乏互动关联;中华经典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彼此脱节;经典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经典教育形式单调、实效性有限,等等。

经典教育应有效衔接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大中小学各级学校应该突破各自局限,实施“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的经典教育协同,共同创新中华经典教育的实践体系与模式。

  所谓“三联动”,指的是将大中小学的中华经典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构建一体化、阶梯式的实践教育体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中华经典教育工程。这便为我们构筑大中小学“三联动”开展中华经典教育的实践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针对当前大中小学中华经典教育实践各自为政、彼此脱节的弊端,我们应该在尊重大中小学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有梯度地构建大中小学中华经典教育实践体系,努力实现大中小学中华经典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近年来,广州市就以高校中华经典教育作为引领,通过中华经典进入大学课程与教学体系,进入中小学校园,有效地将中华经典教育逐步落实、贯穿到广州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当中,形成了“三联动”的中华经典教育体系,开展了形形色色的中华经典教育实践活动。

  所谓“两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当前中华经典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彼此脱节的弊端,提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对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以中华经典教育的理论构建为突破口,以高校作为行动主体进行示范牵引,采用不同类型和学段的学校联合攻关、不同专业优势互补的工程学方式,努力在理论上探讨中华经典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如中华经典的概念、中华经典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中华经典教育的价值目标、有效实施路径等。第二,从事中华经典教育理论探索的学者、专家亲自参与中华经典教育实践活动,将其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融入大中小学校的中华经典教育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是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两结合”,即从中华经典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特点出发,注重传统经典与红色经典的结合,在历史/现实的维度中建立一种精神平衡,并自觉地利用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推行中华红色经典教育,使红色经典的种子在青少年学生中生根发芽。

  所谓“多样态”,指的是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媒介接触与阅读方式的变化,应开发“多样态”的实践路径,创新中华经典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开展中华经典阅读活动时,就不仅实施了“素读”法,提倡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来理解和记忆文本;同时,还以微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微型化”“多样化”“交互性”“情境化”等原则,实施“微悦读”“移动读”“泛在读”。

协同创新激活经典教育

  中华经典教育内容的开发与资源共享,是各级各类学校协同创新中华经典教育的重要支撑。目前,广州大学就颁布了《广州大学“经典百书”阅读推广活动实施方案》,根据“经典百书”阅读推广活动的需要,开发了系列经典导读类通识核心课程,通过共享和购置等方式引入了高质量的经典导读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同时,我们还设计开发了中华经典学习网站,学习网站面向广州大学生建设了“诵读角”“专家讲坛”“诵读考试”“经典100篇”“经典拓展”“诗书音画”“交流园地”等七个模块;并利用手机客户端,开发微信公众号,使中华经典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多样地进行。另外,为了激发大学生对于中华经典的学习动力,我们还把经典教育作为考试科目,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并将高校的经典教育延伸进中小学,开展“人文经典进校园”活动,配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定期举办大中小学经典诵读大赛,激发了大中小学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协同开展中华经典教育是行之有效的。目前,广州大学作为教育部、国家语委共同组织的“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行动”试点高校,获得了中华经典教育实践“特别贡献奖”。经典教育的溢出效应也逐渐显现:近年来,广州大学先后与台湾屏东大学研习团举办经典文化分享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以中华经典教育为主题的穗台大中小学校长论坛,多次指导广州大学开办的几所孔子学院举办诗词文化系列活动,在广州大学承办的新疆班学生群体中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学习效果显著。下一步,广州大学还将渐次开展“五个一百”活动,即一百篇经典诗文、一百部校园经典、一百场诵写活动、一百次经典讲坛、一百种经典研究及相关论著作品的出版,以期更好地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屈哨兵,系广州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