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情况的读者猛然一看,对上面的两张“网”会一头雾水。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他们是不是一个东西?如果不是,有什么区别和差异?坦白的说,我也不太清楚。他们也许是同一个东西,也许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是因为:前者,智能物流骨干网是阿里巴巴提出的名词,简称CSN,阿里内部也称为“地网”。在阿里的规划中,CSN项目将由8个左右的核心节点、若干个关键节点和更多的城市重要节点组成。而后者是我在2011年所出版的一本书的主标题名称《物流智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革命》,也是我构思的方案的名称。书是我在2010年就开始写作的,2011年初写作完成。其中的核心“物流智联网”解决方案我在2010年年底提交了PCT申请。而说是一个东西,两张“网”的目标似乎都是一样的,更有可能其建立的思想根源也是一样的。
“物流智联网”是我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构思出来的。早在我大学毕业时,所做的毕业论文就是物流配送优化算法:基于多配送源、多目的点、小件商品、多批量的配送优化算法。此毕业论文在我毕业后,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发表在2004年第3期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上,题目是《启发式组合优化算法效率的改进研究》。此论文奠定我对物流优化配送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优化理论。而后来,我在2003年的时候,有幸在华为从事路由器的底层开发工作,详细的了解了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TCP/IP协议,这个时候我就觉得物流包裹的实际配送和数据包在互联网中的转发就有些相似,也许可以相互借鉴。在2005年的时候,还写了一篇文章《基于路由原理的物流智能系统研究》,但是不太满意,一直拿在手里没有发表。后来对此一直有断断续续的思考和探索,直到2010年初我才融会贯通:如何基于路由原理构建出一套类似于数据包传输的物流智能配送体系。2010年上半年,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将每一个细节和执行方式进行仔细的思考和研究,终于达到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程度。我认为这是一种创新,于是我想到申请专利,在2010下半年,我就开始运作专利申请的事,并在2011年初由专利代理公司提交了PCT申请,申请号是PCT/CN2011/070807。在申请专利的同时,我也同时在写关于这个物流智能配送体系的书,就是后来的《物流智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革命》。
而与此同时我也想将这个方案进行商业化,思前想后,我认为阿里巴巴是最适合、也是最有可能去实现这个方案,因为我的“物流智联网”其实也是一个类似于淘宝性质的信息化平台。淘宝是将商业交易进行了互联网化形成电子商务,而我的“物流智联网”是想将物流进行互联网化。无边界的电子商务交易需要无边界的物流服务网络。因此,我在2010年底相托有关朋友,阿里内部的人士,邮件联系了曾鸣先生。曾先生后来安排了下属高参朱亮先生和当时淘宝物流总监龚涛先生在2011年初就他们出差来北京的时间与我会面。我仔细对他们讲解了我的“物流智联网”,同时也做了详细的互动,确保我能阐述清楚、并且他们能理解我的方案和目的。面谈最后,朱亮先生回复说将对曾鸣先生进行汇报。但是随后不久,阿里宣布了“淘宝大物流计划”,我知道阿里巴巴的物流重心全然不对。因此,我在2011年初我前后写了三篇文章去批判了阿里的“大物流计划”的战略错误:《看到马云折腾物流,我着急》,《马云先生,您使错劲了!》,《淘宝大物流计划的软肋》。而到2013年,阿里所宣布的新闻事实证明我所分析的内容都是对的。所以与朱亮和龚涛两位先生的第一轮会面就这样无果而终了!后来,与龚涛先生还有多次的会面,龚涛先生也提到过我的方案。
而在2011年3月份,万联网的蔡宇江先生告诉我业内一位重量级人士王孝华先生加盟了阿里。我和王先生以前也有一面之缘,因此,我转变了联系渠道。准备从王孝华先生这条线联系到马云先生。而我公司的地址恰巧与阿里在北京的办公室是同一栋楼,都是东四环中路的远洋国际中心,因此很方便拜访到王孝华先生。第一次拜访王孝华先生时,我又仔细的将我所研究和构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王先生提出了若干的问题,我做了解释和回答。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次似乎没有完全阐明透彻,并预约下次继续详谈。在再次见面之前,我的书的初稿已经完成,于是我装订了一份手稿发到了王先生在杭州的办公室,恳请他将书呈交给曾鸣先生或者马云先生。一个月后,我再次约到了王孝华先生,又一次进行了深度详谈,关于我的方案,关于阿里当前的政策执行。也许,阿里当时正在进行“大物流计划”,没心思搭理我的方案。其后,还与王孝华先生无论是见面还是电话都进行过多次,可惜,直到王先生在2012年底离开阿里,事情都未能前进一步。反而在“2012中国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家年会”(2012年12月)上发现王孝华先生的演讲里出现了阿里的“天网、地网”计划,酷似我的“物流智联网”解决方案。而在2011年9月我的书《物流智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革命》终于正式出版了。正式销售后,从微博上的消息得知,淘宝物流购买了不少,基本人手一本。
总结回顾一下,也就是在2011年年初阿里还在执行“大物流计划”时,我就已经和阿里的相关人在接触和探讨我的“物流智联网”解决方案。从2011年初到2012年底,两年时间,直接接触的人有:阿里巴巴的高级参谋朱亮先生、淘宝物流总监龚涛先生、阿里巴巴副总裁王孝华先生。在新浪微博上接触的阿里朋友也就更多了,我的书同时也在阿里有广泛的传播。而我最后得到的一个反馈(业内朋友转达给我的):他和天猫物流负责人讨论我的方案时,天猫物流负责人策宇(阿里花名)先生说:他(笔者我)的方案和我们(阿里)的相同。恩,的确!我也觉得非常相同。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只是时间不同而已,我要比阿里早两年。
其实,无论是“物流智联网”还是“智能物流骨干网”都是想将物流进行互联网化。通过建立起类似于路由转发机制通过转发节点进行数据或者包裹的转运。例如阿里的新闻稿中:“在规划中,CSN项目将由8个左右的核心节点、若干个关键节点和更多的城市重要节点组成。”而我在《物流智联网》一书中,直接用RDC代表核心节点,我称这些节点所组织的“层”为核心层;我用的DC代表区域转发节点,也就是分布于城市的分发、转运节点,DC所在层也称为转发层,DC下面可以建立下属DC。最终都是希望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企业和物流资源都能参与并将它们的物流能力贡献到这个平台体系中。大家共同成长,共同为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
当前的物流体系非常相似于互联网当初诞生之时。在互联网成型之前,各大院校和政府、军方事业单位都在建造自己的局域网。而后来,更开放的接入和数据转发协议创建了以后,局域网就慢慢打通了形成互联网,于是基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就开始爆炸式的发展了,以至于到现在互联网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当前的物流体系,也是局域式的在发展。Fedex,UPS,TNT,DHL,顺丰、四通一达都有自己的网络体系,虽然他们偶尔也相互委派,但是并不是基于商业运营最优方式进行业务委派交换的,而是基于覆盖的地域空白原因。虽然全球邮政联盟也是全球互联物流网络,但是其体系相当的老套,各国邮政体系都在没落。而一旦有一个开放的物流协议接入方式,或者平台可以将这些物流的局域网打破,形成全域网,并且按照运作的需求进行不断的优化,那么物流网络即将迎来和当初互联网模式的爆炸发展,并形成覆盖全球的基础性网络体系,如同互联网一样!
那么智能物流骨干网和物流智联网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正如我多年的一个行业朋友董刘先生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其实就是差两个字,不是“骨干”,而是“资本”。马云很牛!有人、有钱、有资源。可以大手笔的直接宣布要整合中国顶级的物流资源,形成强强联合。而我作为创业的苦逼屌丝只能试图从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来进行整合,最终形成遍及全国的物流网络。所占的条件和资源不一样,所以起步和效果自然也不一样。马云先生的效果会更好吗?不一定,因为中国最难的就是整合,顶级的物流资源自己活的好好的,顺丰、申通们这些年业务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上层的大老板们收面单费收的正爽,为什么愿意被新的模式取代了?即使你江湖老大,但是这是触及别人饭碗的事情。除了阿里之外以及我们这些物流看客之外,有哪家与阿里的合作企业在站出来为阿里站台呢?没有。而我作为一个苦逼的创业者,什么资源也没有。怎么整合那些即使是很小的物流资源呢?因为那些小的物流资源也是苦逼的创业者,只有抱团取暖,他们才不至于在物流的兼并中死去!所以,还未可知!我认为这次马云先生找对了战略发展方向,但是还需要在碰壁和跌宕中在走两年,如同当年的“千亿大物流计划”一样,阿里也许在两年后可以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正确的业务执行方案。因为,在大公司虽然有资源,但是形成最终的合力却是需要经过失败的教训大家的思想才能统一在一起。除非老大们有明细的正确执行方案,然后强势力推,但是马云先生其实也不是神,战略他管,但是操作层级就不能亲历亲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