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ECR大会于近日在浙江杭州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创新 融合 打造智慧供应链”,来自消费品行业的供应商、零售商、系统服务商以及行业协会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就线上线下与物流融合发展、智慧供应链、大数据应用、消费者需求与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精彩观点和深刻见解。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在会中对中新网表示,标准化建设不健全是中国的供应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ECR委员会一直致力于以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为目的,推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健康发展。
李建辉坦言,中国的供应链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标准化建设还不健全、自动化水平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她认为,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首要问题,尽管中国在标准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少的差距:
第一,企业的商品信息化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在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中,统一的商品信息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非常重要,在中国许多单位都有建立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是数据库的建设未与国际标准接轨,存在各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不一致等情况,导致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的形成,使得中国商品信息不能有效地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形成规模。
第二,中国的标准化实施工作欠缺。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箱码、物流标签(SSCC)等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行业标准,但是整个流通行业对于标准的规范应用并不乐观,各企业使用参差不齐的自行定义标准的情况仍屡见不鲜。
第三,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基础设备设施还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在国外先进国家,托盘的尺寸、集装箱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的货架都已经配套出了完善的标准体系,而在中国包括托盘规格、材质在内的诸多基础物流单元标准仍很不统一,不光体现在同类产品规格多样,还体现在不同产品之间的不兼容性,例如托盘堆垛高度不统一所带来的卡车载货空间损失,以及集装箱规格不统一导致无法实现多式联运等问题。
据李建辉介绍,中国ECR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在快速消费品领域以创造消费者价值为核心指导,不断持续提升供应链效率。依据企业需求和关注的热点,在四个不同的工作方向设立了ECR工作委员会,向企业传递ECR理念,以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为目的,推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健康发展:
第一,推动了行业标准化水平,在箱码规范化、托盘标准化、商品主数据与EDI标准统一等方面推广标准的普及和应用,并不断通过调研、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的标准化意识,以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运转。
第二,以实践应用带动行业发展,发布国际国内供应链等领域最新的行业资讯及ECR最佳案例实践分享,推广了货架有货率(OSA)项目,建立了协同补货(CPFR)等商业操作模式,形成产业链发展共同体,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为智慧供应链的建立做出了铺垫。
第三,ECR构建了贸易伙伴之间更加密切的合作平台,供应商、零售商、系统方案解决商之间的合作活跃开展。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为打通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创建“源数据”工作室,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标准标识服务,推进全球统一的GS1标准以及GDSN系统的应用,联合沃尔玛开展由零售商发起的数据同步服务,与大型零售企业共同推进全球数据同步系统,促进零售行业数据标准化和转型发展。未来还将继续在商品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继续开展合作,帮助企业构建更加高效的合作新模式。
此外,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作为中国ECR委员会的发起者,是中国ECR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也为提升供应链效率做出了诸多努力。比如在90年代,将商品条码带到中国,帮助中国实现了在商品零售业的一次跨越。目前,超市商品的条码覆盖率已经超过95%。